17C.COM一起草入口

MENU

请注意,无需开展影响因素条件下仿制药与原研药的质量对比研究

发布时间:2019-10-09 23:28:12

近期,看到多位同仁开展影响因素条件下仿制药与原研药的质量对比研究,随后根据仿制药结果不如原研药理想(主要是杂质或溶出曲线的变化趋势),做出否定制剂工艺、或摒弃某种辅料和某类包装的错误决定,导致仿制制剂研发误入歧途,且该研究在业界十分普遍,故此番撰文呼吁尽快停止这种用力过猛、专业过度的研发工作。

 


 

首先,我国药审中心(CDE)未曾在任何指导原则和电子刊物上要求开展此研究,这只是部分业界大咖在公开讲课时提出的观点。之所以无需开展,因药品在未来货架期永远不可能遭遇影响因素条件的高温、高湿、强光等剧烈条件,因药品流通环节早已实施GSP(药品良好供应规范)了。

 

如该研究结果不理想,仅是放大了仿制药与原研药间某方面存在的小瑕疵,而该瑕疵不会影响临床疗效,故绝无必要追求此处的完美。《指导原则》要求开展影响因素研究,仅是针对仿制药而言,即需知晓仿制原料药和仿制制剂针对哪些条件较为敏感,未来在生产、贮藏和运输等环节规避便是。

 

那应如何尽早知晓质量研究是否已到位呢?答案是:对仿制制剂,开展以“周”为检测频率的加速试验;对原研制剂,开展以“月”为检测频率的加速试验,随后进行两者的质量比较;因加速试验才是最贴近货架期、稍微剧烈的贮藏条件。一般通过12周的观察足以知晓仿制药内在品质是否已趋同原研药,如有问题,通常4周便可初现端倪,随后及时做出调整。

 

引申至强破坏试验,更无需开展两者的对比研究!倘若药品真的被酸泡了、被双氧水氧化了,被阳光暴晒了、被烘箱烤过了,估计再贵的药,也没人敢用了。

 

总之,研发工作不是越多越好,也绝非是“做得多、就显得水平高”,而是一针见血、有礼有节;彰显专业水准的标志是敢于做减法,而非追求“高+大+全”和不断的自我加码,此举不仅浪费了公司钱财和时间,还磨平自我的专业“棱角”,失去了思考的原动力。

 

改变固有思维,不再画地为牢,扪心自问日常工作中每一项研究的必要性和科学性;唯有如此,才能多快好省、事半功倍地完成仿制药研发。

 

【其他建议和提醒】

 

1)将该思路引申至“原辅料相容性试验”或“包材相容性试验”亦如此。依然以加速试验为准,而非以影响因素试验结果不理想就摒弃掉某辅料或某包材。

 

2)密切关注原研药贮藏条件。根据该条件,确定仿制药的贮藏条件(不得比原研药苛刻)和加速试验条件(如原研药是“25℃以下保存、效期三年”,则仿制药加速试验条件可改为30℃/6个月,而非一成不变的40℃/6个月)。

 

3)研发的分析工作量巨大,故正常的人员配置应是分析人数:制剂+合成总人数=2~3:1;某些机构该比例很不合理,导致分析人员精疲力竭、疲于奔命,根本无暇思考,这相反阻碍了研发的质量与进程。

 

与各位共勉!

随笔于2019年国庆节


17C.COM一起草入口 17C.COM一起草入口 17C.COM一起草入口 17C.COM一起草入口 17C.COM一起草入口